不锈钢无缝管的晶间腐蚀测试中,晶间腐蚀C法(硫酸-硫酸铜法,Strauss试验)和E法(电解蚀刻法,Eloxal Test)是两种常用的方法,主要区别如下:
C法(Strauss试验)
化学浸泡法:将试样浸入硫酸-硫酸铜溶液中,通过煮沸(通常16小时)诱发晶间腐蚀。
目的:模拟氧化性弱酸环境,检测碳化铬析出导致的晶界贫铬区腐蚀敏感性。
适用标准:ASTM A262 Practice E、GB/T 4334.5等。
E法(电解蚀刻法)
电化学加速法:在特定电解液(如草酸或硝酸)中,施加电流加速晶界腐蚀,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蚀刻后的晶界形态。
目的:快速筛选材料敏感性(如304/316不锈钢),尤其适用于质量控制。
适用标准:ASTM A262 Practice A(草酸蚀刻)、GB/T 4334.1等。
C法: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(如304、316)及双相钢,检测焊接或敏化态(如450–850℃加热后)的晶间腐蚀倾向。
E法:主要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的快速筛选,对低碳(如304L)或稳定化钢(如321、347)的敏感性判断需结合其他方法。
C法:耗时较长(通常16–24小时),需后续弯曲或金相评估。
E法:快速(几分钟至几小时),适合产线快速检验,但需经验判断蚀刻形貌。
C法:通过弯曲试验观察裂纹,或显微镜检查晶界腐蚀深度。
E法:根据电解后的晶界蚀刻形态(如“阶梯状”无敏感性、“沟槽状”有敏感性)定性判断。
C法:更严格,用于验收试验或模拟苛刻环境(如化工设备)。
E法: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快速筛查或材料分类。
对比项 | C法(硫酸-硫酸铜) | E法(电解蚀刻) |
---|---|---|
原理 | 化学腐蚀(浸泡) | 电化学加速腐蚀 |
时间 | 长(小时级) | 短(分钟级) |
灵敏度 | 高,适合验收 | 较低,适合快速筛选 |
标准 | ASTM A262 E, GB/T 4334.5 | ASTM A262 A, GB/T 4334.1 |
选择方法时需根据材料类型、检测目的(质量控制或性能验证)及标准要求综合考虑。C法更接近实际腐蚀环境,而E法侧重效率。